集美年鉴

集美区志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区划沿革

区划沿革

  集美古代教育堪称发达。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石琚首中进士。宋代,高浦石氏有进士12人,其中榜眼、探花各1人,出任尚书的3人,在同安县首屈一指。明、清两代,安仁、仁德二里考中文、武两科举人、进士多达154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位于高浦的鳌江书院改为鹤浦学堂,揭开集美新式教育的序幕。宣统三年(1911年),侨居缅甸的曾广庇、曾上苑在曾营创办龙山学校,开华侨在国内办学之先河。民国2年(1913年),陈嘉庚返梓创办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奠定集美学村的第一块基石。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小、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科、商科、女师、农林部、国学部、女中、幼师、乡师及厦门大学,建设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音乐馆、体育馆、大礼堂、大操场、游泳池、医院、银行、电厂、自来水厂等为教学和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形成誉满中外的集美学村。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陈嘉庚继续筹措资金,用于集美学村的恢复和扩建,先后扩办水产商船、航海、财经、轻工学校和侨属子女补习学校,新建南侨楼群和南薰楼群30余幢,以及龙舟池、鳌园、集美解放纪念碑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4年10月20日,由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集美大学正式成立。至2007年,集美大学建有教学大楼、行政大楼、图书馆、文科大楼、理科大楼、实验中心、学生公寓、生活中心、礼堂、体育馆和田径场等设施,占地7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经过90多年的建设,集美学村不断发展壮大。

  2003年,厦门市委、政府决定,以集美学村为基础,在杏林湾畔兴建生态文教区,吸引国内外高校和民办高校前来办学。至2007年,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华厦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先后入驻,在杏林湾畔形成一座面积达30平方千米的“大学城”(包括商住区和配套设施)。

  2007年,集美区有省、市、区直属各级各类学校13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9所,小学39所,幼儿园59所,成人培训机构9所,共有学生115620人,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中学校最为集中、拥有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教育的强势突起,带动集美区文化、卫生、体育、科技、旅游、城建等各项事业均先人一步的发展。

  民国2年(1913年),集美小学建立图书资料室(民国7年改为集美学校图书馆),早厦门图书馆(1918年创办)5年,早同安县图书馆(1930年创办)17年。至2007年,该馆有纸质藏书25.86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报刊1000余种,数据库6个。另有集美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8个,共有馆藏图书330万余册,电子图书233万余册。集美学校成立后,不惜重金从全国招聘名师,大批文化人云集集美,鲁迅、蔡元培、马寅初、林语堂、马叙伦及美国杜威博士等,均曾来集美执教、讲学或举办展览,掀起了1920年代集美的文化热潮。解放后,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相继兴办,至2007年,全区设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0个,影剧院2个,青少年宫1个,老年活动中心2个,镇街文化中心6个,区档案馆1个,机关和镇村(居)档案室57个,广播电视台1个,基层广播站16个。说书、答嘴鼓、荷叶说唱、月琴弹唱、芗曲说唱、大管弦说唱、歌仔戏、布袋戏、独角戏等民间戏曲得到继承和发展,一批优秀剧目参加省、市演出并获奖。文艺创作繁荣,历年获省、市各种奖励的作品计有戏剧10项,音乐3项,舞蹈15项,书画18项,摄影16项,曲艺48项。编印和出版文学著作20种,社会科学著作83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10处,区级8处,涉台文物古迹9处。

  民国8年(1919年)9月,境内的第一个医疗机构——集美学校医务室设立,翌年扩建为医院,对外接诊。抗日战争胜利后和解放初期,集美医院即置有高倍显微镜、腹腔外科手术器械、手术床、产床、200毫安X光机、救护车等先进的医疗器械,医疗水平在闽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至2007年,境内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23家,病床1589张,卫生技术人员178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8.54人,病床7.9张,97%的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形成比较完整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天花、黑热病、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已经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彻底根治,流行性脑脊髓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得到保障,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48岁升至76.69岁。

  早在1920年代末,集美学校即拥有运动场、标准足球场、器械运动场和体育馆各1个,雨棚操场2个,以及一批露天篮球场、排球场和游泳池,称誉全国。解放后,体育馆两次重建。1962年建设的新馆4层,建筑面积4535平方米,内设比赛场地722平方米、观众席3000个及运动员宿舍、浴室等,成为全市首个设施比较齐全的体育场馆。2006年6月,新建嘉庚体育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设有观众席6000座,总投资2.36亿元。至2007年,全区共有体育设施356个,其中体育馆3个,体育场2个,室内游泳池22个,室外游泳池7个,灯光球场3个,综合房馆3个,另有篮球、排球、足球、门球、台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地掷球、摔跤、武术、柔道、划桨训练等场馆316个,标准活动场地占地面积127.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9万平方米,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0.73平方米。历年来,集美学校涌现出魏光寿、林绍洲、戴淑国、薛匹侠、陈桂花、陈荣棠、王晓平、潘为廉、苏剪花、陈树林、王明午、陈白雪等一批在全国和全省运动会上创造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设在集美的福建省水上运动中心,共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219人次,在历年国内比赛中,共获金牌350枚,银牌305枚,铜牌290枚;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58枚,银牌36枚,铜牌31枚。

  民国11年(1922年)9月,集美学校科学馆落成,为厦门市第一座科学馆。该馆334间,建筑面积2599平方米。分为物理、化学、博物3部,各有教室、实验室、药品仪器标本室及教员室。1920年代,陈嘉庚为铲除蚝壳对环境的污染,指示进行蚝壳煅烧后代替石灰的实验,获得成功后建窑生产壳灰,用于学校建筑。为增强高层校舍屋顶抗风能力,采用本地红壤试制成功平板粘土瓦,人称“嘉庚瓦”。历年来,集美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科技精英,其中有动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伍献文,物理化学家、量子化学和配位场理论名家、山东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邓从豪,国际著名化学家、厦门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蔡启瑞,全国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张乾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微波遥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国防科技专家、少将陈福接等。解放后,科技事业迅速发展。至2007年,全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232个,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高新技术企业63家,各类科技人才20500人;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市科技进步奖75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90项。19982007年,集美区连续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集美,因地处浔江(港)西岸之尾,得名浔尾。乡人崇美、爱美,遂演化为“集美”。这里,原是同安县东南沿海的小渔村,北倚天马山,三面临海,山清水秀,风光优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堪称宜居之地。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年复一年,村貌依旧,乡人仍然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民国初,陈嘉庚回乡办学,经过1920年代和1950年代两次集中建校,集美由渔村变为校舍林立、学子云集的学村。1980年代以来,集美区借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建立的契机,在大抓工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突出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现代工业和商贸物流四大选项,形成“一心、两带、四片” (“一心”即中心区,“两带”即沿集灌路和同集路形成新的城市组团和产业繁荣带,“四片”即集美、杏林、灌口、后溪四个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至2007年,集美北部新城区、杏林北部新城区、集美文教区、杏滨生活区、东海商住区已大部或部分建成,规划面积39平方千米。竣工的居住小区和商住楼群19个,商品房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性住房小区5个,建筑面积117.86万平方米;安置房项目12个,建筑面积64.1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38.08平方米。建成公园7个,占地面积696.33万平方米;绿地1388.0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602.08万平方米,绿地率31.70%,绿化覆盖率36.5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0.63平方米。开通公交线路28条,有营运公交车84辆,出租车100辆。建成水厂和引水工程3个,铺设自来水管网150千米,供水总量1700.22万吨,日均4.66万吨。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提升泵站8座,明暗水沟16420千米,排水管道246千米,“四合一”环卫设施10处,清洁楼13座,公共厕所32座,道班房12座,有环卫车辆40辆。在农村则实施水泥路“村村通”、自来水与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环境卫生城乡共享工程。至2007年,共铺设水泥路面166千米,开通公交线路13条,实现村村通公交车;110个自然村接通自来水,通水总户数14955户,入户率94.7%;9473户安装有线电视。建清洁楼8座,临时垃圾池36个,购置卫生容器710个,三轮垃圾收集车42部,建立起村级保洁队伍和“村收集、镇街清运、区转运”的城乡垃圾治理系统。有计划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异地新建的7个,采用“金包银”办法就地改造的2个。全区植树造林134731亩,建设天马山、大帽山、白虎岩生态风景林5316亩,拥有各种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600余株。

  工业、交通、城乡建设业的发展,给商贸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区结合中心区、工业集中区、文教区的建设,依托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至2007年,建成大型集贸市场7个,建筑面积39181平方米,设摊位3451个;有各类商业网点1万多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餐饮服务业经营机构1764户,从业人员3150人,已经形成集美、杏林、灌口3个商户集中的商业圈。在建的有前场铁路特大型货场、宏谦储存配送中心、汽车工业城零部件配套中心、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厦门北站圣果院商业区和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鸭肉面线、灌口卤鸭、顶许狗肉、鱼孚肉粽、阿大水饺、三德利盐鸡等地方名点小吃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种风味小吃店、大排档遍布大街小巷。玩在集美,吃在集美,成为一种共识。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集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之集美,汇集天下之美。这里,既有气势雄伟的群山,又有辽阔壮美的大海;既有沟壑纵横的峡谷溪流,又有一马平川的阳光沙滩;既有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又有亭台水榭的园林景色;既有古色古香的石构拱桥,又有气势恢宏的跨海巨龙;既有保护完好的闽南大厝古民居,又有傲然屹立的现代高楼大厦;既弥漫着山野果蔬的清香,又渗透着海洋鱼虾的鲜美。集美,集山、海、丘陵、平原、台地、海岛美之大成,融传统美与现代美于一体,山光海色,云蒸霞蔚,风华万种,气象万千,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福建省东南海滨,璀璨夺目。“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诗歌中描写的憧憬和企盼——一座海碧山青、风光秀丽、平安和谐、人居福地的集美新城正在崛起。

  现在,集美人正围绕着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心”、“两带”、“四片”蝶形集美新城区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整体格局,为建设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舒适、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的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市区,描绘集美更新更美的画图而努力奋斗!